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浅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完善/吴秀云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5 13:03:51  浏览:803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八条和第四十四条分别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这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明确规定。
彭真同志在1980年4月18日召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将其概括为重大事项决定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作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四权”(立法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之一,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这一职权,既具有严格的法定性,又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鲜明的人民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从目前地方人大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依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迫切需要加以改善和强化。
本文从完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必要性,分析这一职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拟提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完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必要性
(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有利于增强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来代表人民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地方人大常委会代表人民的意志,依照法定程序,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决议,并用国家强制力保证贯彻实施,充分反映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性质,是主权在民宪政原则的直接体现。重大事项决定权对于没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主要是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来行使国家权力。
(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有利于实现国家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一项重大决策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要控制和减少决策的风险和成本,必须完善决策机制,严格按规定程序决策,积极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和科学性原则。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必须按照民主程序,通过调查研究、民意反馈、评估论证等环节,可以使决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体现民利;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是全体人大代表或全体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体作出的决定,并严格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使决策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
(三)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有利于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的过程就是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过程,是实现决策权监督的重要的机制保障。
二、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
重大事项决定权作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核心权力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这一职权的实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对重大事项的界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运作程序没有统一规定。
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了地方人大常委会有重大事项决定权,但规定过于宽泛、原则,没有具体规定重大事件的范围、启动讨论的程序、决定约束力的大小、行使部门应当承担的法律与政治责任等,在实践中不便于操作。虽然有些省、市、县人大制定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暂行规定,但都处于探索阶段,缺少比较成熟的经验,对重大事项的界定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对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认识不足,缺乏行使权力的主动性。
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影响大局的重大事项主动决定的较少,职权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是没有理清楚党委决策权、人大决定权和政府执行权的关系。
“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党政不分的传统政治体制存在较大的惯性,对本行政区域内应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地方人大不能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决定权被弱化、虚化。
四是能力不足,自身建设需要强化。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力量较为薄弱、研究机构比较缺乏,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相当匮乏。
三、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建议
针对重大事项决定权在现实中面临的上述困境和问题,就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重大事项决定权,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科学界定重大事项的范围,增强程序的可操作性。
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确定重大事项的范围,对法律明确规定的重大事项,地方人大常委会要认真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对法律有规定但不具体或者法律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法定职责范围来选择和确定,做到既积极进行探索,又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确定重大事项,着力反映本行政区域内全局的、根本的、长远的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意志,反映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要求。因地制宜,善于把具体事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具体分析,加以考察和界定,确保作出的决议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真正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确定为重大事项,作出符合最广大人民意愿的决定。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严格规范程序。
1、提出。重大事项可以由同级“一府两院”提出,也可以由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还可以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或部分人大代表联名提出。
2、受理。重大事项提出后,应先由常委会办事机构根据重大事项的范围对提出的重大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意见。
3、调研。常委会办事机构对已受理的重大事项,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可供选择的方案。
4、审议。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常委会会议,进一步讨论审议提交的重大事项原案,做出决议、决定,转交有关机关或组织实施。
5、监督。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常委会或主任会议适时听取办理落实情况的汇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人大代表对落实情况进行视察、检查,常委会有关工作部门及时进行跟踪督办等形式,保证决议、决定的贯彻实施。
(二)科学认识重大事项决定权,强化三种意识。
1、强化民权意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是“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原则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
2、强化党执政基础的意识。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意志,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能够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的社会基础。
3、强化法治意识。依法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能够弥补没有地方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足;避免在重大事项上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避免决策的恣意,实现决策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三)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大决定权与党委决策权、政府执行权的关系。
1、党委决策权和人大决定权的关系。“党委决策”与“人大决定”,在管理国家事务中都居于支配地位,都是依据宪法和法律,以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但是两者之间存在重要的区别,除了决策程序、法定的机关和表现形式不同外,还表现在:党委作出的决策,具有引导性、指导性和号召性,适用范围主要是党内,对象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党内具有约束力,对国家和全社会不具有强制性;而人大作出的决定,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是人民主权的象征,对本行政区域的国家机关、全体公民都具有普遍约束力。党委对国家、社会重要事务的主张和意图,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才能对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具有约束力。在程序上,党委作出决策后,可通过人大常委会党组或直接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由人大常委会依法审议、表决。人大常委会在行使决定权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努力实现党委的主张和意图。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重大事项决定权。 
2、政府执行权和人大决定权的关系。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是其执行机关,人大的决议决定,政府必须贯彻执行。政府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对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决策活动,必须合法,不能超越职权范围。政府对应该由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的重大事项要及时提请或报告,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执行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同时,人大常委会要尊重政府依法行使行政权,不能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干预政府工作。真正做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真正形成“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真正成为代表人民决定地方国家事务的权力机关。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能力。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是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主体,其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决定权能否正确、有效行使。为此,要做到“三加强”。
1、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以及与人大行使职权相关的业务知识,建设学习型机关,努力提高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履职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组成人员的知识、能力和年龄结构,选派年富力强,精通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专门人才,适当增加常委会组成人员中专职人员的比例,不断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健全常委会办事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人大工作队伍,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好法定职权提供组织保证。
3、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代表和人民群众,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使形成的决议决定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吴秀云 临清市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授予马元国等同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决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授予马元国等同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
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全国组委会和各赛区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广大参赛选手团结拼搏、奋发向上,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风貌,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向
全社会充分展示了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表彰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
异成绩的选手,按照我部有关规定和《关于举办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总工发〔2003〕
5号)精神,对获得各工种全国决赛第一至五名的选手马元国等19名同志,授予“全国技术
能手”荣誉称号,颁发奖章、证书和奖牌。同时,对获得各工种全国决赛前五名的选手晋升
一级职业资格,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希望获奖同志以这次竞赛取得的成绩为新的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断学习新知
识,掌握新技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希望广大劳动者向这些获奖选手学习,
刻苦钻研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争当技术能手,为实现新时期的宏伟发展目标而努力。各级
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激发广大劳动者
刻苦学习科技知识,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新贡献。
附件: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全国技术能手名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附件
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全国技术能手名单
姓名  单位
马元国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轿车股份有限公司车工高级技师
张全民 河南省平顶山天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车工技师
罗有坤 安徽省红星机械厂车工中级工
顾志强 东风汽车公司车工技师
张国刚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车工中级工
张峰杰 山西省永济电机厂钳工技师
朱仕海 东风汽车公司钳工技师
郭振恩 湖北省荆门石油化工总厂维修公司钳工技师
刘宏国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钳工中级工
王启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钳工技师
崔立刚 辽宁省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铣工高级技师
刘军荣 东风汽车公司铣工技师
时满龙 辽宁省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铣工高级技师
廖 英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铣工高级工
阳文军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铣工高级工
马晓东 兰州西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焊工高级工
周小弟 上海电力安装第一工程公司焊工技师
刘盘国 山东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焊工高级工
郭 伟 山东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焊工高级工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漯政[2006]8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漯河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九月十九日


漯河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编制信息化规划、实施信息工程和服务、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我市信息化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需求主导、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市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定全市信息化管理实施细则、办法、标准并监督执行;(二)编制全市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审核各县区、市直部门、各行业信息化规划和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并监督实施;(三)指导和协调信息、计算机、软件等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工作;(四)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全市大型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接入的管理监督,负责本地域名的审核和管理;(五)协助推进国家、省、市重点信息化工程,负责政府信息化工程的审核、工程质量监理工作,依法对信息服务市场进行管理监督;(六)负责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推进、协调工作,监管电子交易系统安全和电子交易行为;(七)负责全市信息网络的管理和协调,参与通信管道的规划,监督管理全市通信管道建设和使用工作。
  第二章 信息化规划
  第五条 市信息化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专项规划,结合本市实际,编制市信息化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各县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本地区、本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报市信息化管理部门审核后实施。第七条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规划涉密信息工程的,应当同步规划相应的保密设施。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或变更信息化发展规划。确需作出调整的,应当报市信息化管理部门批准备案。
  第三章 信息产业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通信业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业。
  第十条 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开发,对从事开发生产软件产品的企业,由市信息化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认定后,经税务部门批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一条 在本市从事信息产业的单位,应在市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和规范,如实上报生产经营情况。
  第四章 信息工程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工程,是指以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工程。
  第十三条 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应履行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招标、工程监理、验收、运行跟踪监督等程序,市信息化管理部门依据全市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
  第十四条 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重点信息工程项目必须报经市信息化管理部门审定后报发展改革部门立项,一般信息工程项目须经市信息化管理部门核准后报财政管理部门审批;非财政投资的大型信息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须将有关材料报市信息化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政府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信息工程项目建设。该项资金根据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项目进展情况,由市信息化管理部门提出使用意见,报经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核拨。
  第十六条 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项目必须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其中使用财政性资金10万元以上的信息工程项目必须招标,确定设计、开发、施工、监理单位。
  第十七条 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重点信息工程项目实行政府采购时,应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采购方式及程序组织实施。其中招投标工作须接受财政部门和市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应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原则。
  第十八条 市重点信息工程项目必须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市信息化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对监理过程实施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九条 涉密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中,保密设施建设应当同步进行。配置合格的保密专用设备,防泄露、防窃密。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应与所处理信息的密级要求相一致。
  第二十条 重点信息工程项目完成后,应由市信息化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竣工验收,如为涉密信息工程的,还须报经市级以上保密部门审核,合格后颁发《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合格证书》,才能投入使用;对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责其限期整改,达标后重新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一条 信息工程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制,在本市范围内从事信息工程建设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经市信息化管理部门认定后,按照资质等级证书确定的范围承揽信息工程建设项目。从事涉密信息工程的,还须经过保密工作部门资质认定。
  第二十二条 市信息化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及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等进行监督和定期检查,并对项目建成后的运行质量进行跟踪监督。
  第五章 信息资源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资源,是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有利用价值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数据信息。其开发利用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共享和服务等环节。
  第二十四条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法取得并可以公开的信息,必须公开,并允许社会组织和个人无偿查询或索取。
  第二十五条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市场化配置,确保信息资源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服务应当遵守以下办法:(一)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分类开发;(二)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开发;(三)公益性信息资源,由相应服务单位开发,面向社会服务。
  第二十六条 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服务,应当保证采集、加工、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禁止下列行为:(一)用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危害社会;(二)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三)传递、转发或抄送秘密信息;(四)传播内容淫秽的信息;(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擅自变更信息化发展规划,不按市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编制本地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及部门专项规划的,由市信息化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信息化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活动,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一)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从事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经营服务等活动的;(二)未取得相应资质等级证书从事信息工程设计、开发、施工、监理等活动的;(三)不按照资质等级证书确定的范围承揽信息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开发、施工、监理的。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执法部门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漯河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