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邢台市户外广告设置规范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20:15:02  浏览:837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邢台市户外广告设置规范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


邢 台 市 人 民 政 府 令

〔2007〕第 4 号


《邢台市户外广告设置规范》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姜德果


二○○七年十月八日




邢台市户外广告设置规范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户外广告设置,保护和美化城市市容环境,根据《邢台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邢台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户外广告是指在城市道路、广场、建筑物、构筑物上,以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装置、展示牌、条幅等为载体和在机动车辆上设置的广告(含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和门店牌匾)。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户外广告的设置。
第四条 户外广告设置的原则:
(一)应当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安全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设置;
(二)应当与建筑、街景、环境相协调匹配;
(三)应当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光源;
(四)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并经常保持整洁、完好,及时更新、维护、保养,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五)应当按市容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开启灯光。
第五条 下列区域及位置禁止设置各类户外广告:
(一)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及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二)市人民政府明令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
(三)风貌建筑保护区、风貌建筑及保护性、标志性建筑;
(四)异型楼顶或坡屋顶;
(五)透视围墙、铁艺护栏围挡;
(六)沿街商铺门窗;
(七)各类涵洞内、桥梁下。
第六条 下列区域限制设置户外广告:
(一)外环线以内区域大型占地广告;
(二)中心城区广场、绿地及周边三十米范围内各类广告;
(三)中心城区主干道路两侧绿地及隔离带内占地经营性广告
(四)中心城区设置的临时户外广告。
第七条 凡在中心城区、繁华区、商业街、风貌保护区及风貌建筑物、保护性建筑物设置牌匾的或利用大型商业设施、餐饮、文化娱乐场所建筑物立面设置户外广告的,均应采用霓虹灯、亚克力、LED等新型材质,制作平面造型或内光源灯箱在墙体镶嵌,不得破坏原建筑物立面造型,不得遮挡或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景观。
仿古建筑可采用木质书法牌匾并加配灯光。
第八条 大型单柱式户外广告塔必须按规划、等距离、同标准,有序设置。间隔不小于五百米,单面面积统一为十八米乘六米。
第九条 利用公交站牌、路名牌、电话亭、报亭、报栏等市政公用设施设置内光源户外广告灯箱的,属同一形式多处设置的,应统一规格、统一材质,间隔不小于五十米。
第十条 利用建筑工地围挡设置户外广告的,总高度控制在四米以下,下部做一至二米的实墙基础且顶部设置照明灯具,单个广告牌长度不得超过十五米,广告牌之间相邻部位应做装饰。
第十一条 利用平顶建筑物顶部设置户外广告的,应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整体垂直拔高,广告自身结构不得外露,并与原有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和尺寸相协调。
(一)六米以下建筑物顶部设置的户外广告,高度不得超过二点五米;
(二)六米以上十二米以下建筑物顶部设置的户外广告,高度不得超过四米;
(三)十二米以上十八米以下建筑物顶部设置的户外广告,高度不得超过六米;
(四)十八米以上二十四米以下建筑物顶部设置户外广告,高度不得超过八米;
(五)二十四米以上建筑物顶部设置户外广告,一般应采用霓虹灯。
重点街道外光源看板广告要对灯具进行隐蔽装饰。建筑物顶部设置户外广告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通风道并对其进行装饰。
第十二条 指示牌应按国家标准设置,并使用规范字体。对非市政交通设施指示牌,应统一设置集成式指示牌。
第十三条 利用实物造型和雕塑设置户外广告的,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艺术性,不得偏重于广告宣传。
第十四条 利用机动车辆设置户外广告的,应在车身两侧,不能遮挡车窗,并符合公安交管部门的相关技术规范。
第十五条 利用照明电杆或电力杆等电杆设置户外广告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条道路只准在一种电杆上设置广告,每根电杆上只准设置一个灯箱广告;
(二)同一路段的电杆灯箱广告应做到内容、色彩协调,形状一致,高度一致,朝向一致
(三)灯箱广告下沿距地面高度不得少于三米,面积不得大于两平方米;
(四)便道灯箱式广告,广告牌面积不得超过五平方米,广告牌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得大于一米;
(五)灯箱装灯功率每平方米不得低于一百二十瓦。
第十六条 用于营造气氛,短期设置布质标语、张贴画、气球、飞艇、充气类造型等临时户外广告的,应当在户外广告设置审批机关批准的区域和时限内设置。
第十七条 以工商部门注册或上级部门下达单位名称设置门店牌匾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原则上实行一店一牌、一单位一牌。大型营业场所可加设一块竖式霓虹灯牌匾。道路交叉口两侧均开设门面的,可在两侧门面分别设置牌匾;
(二)写字楼实行一楼一牌,驻大楼单位指示牌,可统一在大楼入口处规范设置;
(三)牌匾设置位置应在门楣上方,楼房牌匾上部应与二楼窗台下沿平齐,平房牌匾高度不超过一点六米。除特殊规定外,牌匾均为贴墙式平面布置,长度与门面长度一致,厚度不超过零点二米。
(四)相邻两户牌匾设置应当无间隙,并在同一平面,外观平齐,底边封口
(五)连锁经营单位的统一标识、牌匾,应按照本规范设置,必要时可参照连锁经营单位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户外广告的设置期限一般为二至五年,期限届满后应当拆除。
(一)大型占地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期限为五年;小型占地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期限为三年;
(二)建筑物顶部及墙体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期限为三年;
(三)各种异形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期限为两年。
施工工地围挡户外广告设置期限与施工期限相同。临时户外广告设置期限一般为三天。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范设置户外广告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邢台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条 本规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安徽省种畜禽管理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140号)


  《安徽省种畜禽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12月26日省人民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 许仲林
                        
二00二年一月二十七日

              安徽省种畜禽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培育和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种畜禽质量,促进畜牧业发展,依据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培育和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农户自繁自用种畜禽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种畜禽,是指种用的家畜家禽,包括家养的猪、牛、羊、马、驴、驼、兔、犬、鸡、鸭、鹅、鸽、鹌鹑等和其他人工繁殖的经济动物及其卵、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培育、引进、繁殖、推广、使用畜禽良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扩大畜禽良种覆盖面,推进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品种质量。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种畜禽管理工作。

第二章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对本省畜禽品种资源实行保护,保护品种目录和保护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公布,并报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区、保种群(场)、基因库和测定站,对本省重要的畜禽品种资源实行特别保护。


  第八条 畜禽品种资源保种群(场)内不得擅自进行任何形式的畜禽品种杂交;确因育种需要进行畜禽品种杂交的,应当报经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畜禽品种资源进行普查、鉴定和监测,提出保护措施,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确定具备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保护畜禽品种资源的任务,并支付相应的补偿费用。承担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任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实施保护。


  第十条 从国外引进或者向国外输出种畜禽的,应当向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1日内审核完毕,符合条件的,报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 畜禽品种培育和审定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畜禽品种资源分布,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需要,制定本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品种改良计划,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规划,组织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开展畜禽新品种的培育。
  鼓励集体和个人培育畜禽新品种。


  第十三条 本省畜禽品种的认可与新品种的鉴定命名,应当经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后,由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公布,并报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对畜禽品种的审定,按照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经批准公布的畜禽品种,方可经营、推广、报奖和广告。
  经批准公布的畜禽品种,培育单位或者个人依法享有优先经营和推广的权利。


  第十五条 畜禽品种在生产、推广过程中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的,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提出停止生产、推广的建议,并按照批准权限报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公告。


  第十六条 畜禽良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由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鼓励使用、允许使用和限制使用的畜禽品种目录。

第四章 种畜禽生产经营





  第十八条 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申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凭许可证向所在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十九条 原种(纯系)场、曾祖代场、种公牛站、国家重点种畜禽场和生产经营胚胎或者其他遗传材料的单位和个人申领许可证,应当具备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条件。
  本条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种畜禽场申领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省良种繁育体系规划的布局要求;
  (二)生产经营的种畜禽符合质量标准;
  (三)有相应的育种场所和设备;
  (四)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熟悉种畜禽生产业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五)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从事种畜禽销售、种蛋孵化以及种公畜配种的单位和个人申领许可证,应当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熟悉种畜禽生产业务的专业人员,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经营的种畜禽由种畜禽场生产,使用的种公畜由父母代以上种畜场生产。


  第二十条 许可证按照下列规定核发:
  (一)原种(纯系)场、曾祖代场、种公牛站、国家重点种畜禽场和生产经营胚胎或者其他遗传材料的,由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二)祖代场、省级重点种畜禽场,由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三)畜禽父母代场,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四)从事种畜禽销售、种蛋孵化以及种公畜配种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许可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公布,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 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规定的畜禽品种、品系、代别和利用年限进行生产经营;
  (二)用于生产冷冻精液、胚胎和其他遗传材料的种畜禽,应当经过良种登记,其质量达到一级以上等级标准;
  (三)遵守种畜禽繁育、生产的技术规程,建立生产和育种档案;
  (四)销售的种畜禽,应当达到种畜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并附有种畜禽场出具的种畜禽合格证、种畜系谱以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
  (五)依法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制度。


  第二十二条 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发布有关种畜禽的广告,应当提交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不得发布有关种畜禽的广告。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当凭许可证代理、制作和发布有关种畜禽的广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在畜禽品种资源保种群(场)内进行畜禽品种杂交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违法所得2倍以下的罚款,罚款不得超过3万元。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规定给予处罚的,按照其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种畜禽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分级管理职责的暂行规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分级管理职责的暂行规定
省人民政府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总结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对全省农村中、小学实行以县(含县级市和省辖市的郊区,下同)、乡(含镇,下同)为主,区和行政村为辅的分级管理体制。现将各级的主要职责作如下规定

一、县的主要职费
1、贯彻执行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县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2、负责组织本县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步骤、方法和年限。负责审批全县初等学校和初级中等学校的设置、停办以及布局的调整。组织领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工作。
3、管理本县的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职业技术中学、普通完全中学(含单设的高级中学)、示范初级中等学校、实验小学、示范幼儿园和盲聋哑学校以及上级委托管理的其他学校。区别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情况,积极稳妥地将初级中等学校下放到乡管理(联办的初级中等学校,暂由
区管理;未设区的县,由学校所在的乡管理)。
4、指导本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检查督导。组织进行初级中等学校和初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对普及初等教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进行检查验收。
5、决定乡教育委员会正、副主任和区教育主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对县属学校正、副校长的任免提出意见,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决定一般初级中等学校正、副校长及乡中心小学校长的任免。审批县属学校由校长提名的中层干部的任免。负责区、乡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
6、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的定编、定员,办理公办教职工出入本县以及在县内跨区(未设区的跨乡)的调配。负责民办教师的资格考核和聘用、辞退的审批。负责教师职务评定和初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进修。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注意提高教师的社会
地位和生活待遇。
7、负责本县教育事业费的安排和管理。保证教育事业费的“两个增长”,保证地方机动财力和自筹基建投资适当比例用于教育。制定并实施征收教育事业费购加的方案,对各级办学单位教育事业费的筹措、使用进行指导、检查和审核。负责县属学校的校舍修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保障学校校舍、设备、场地不受侵占。
二、区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行政法规,协助县管理本区的教育工作。
2、承担县委托的办学和教师培训进修等项任务。
3、负责管理联办的初级中等学校,提出正、副校长任免的建议,决定校长提名的学校中层干部的任免。负责办学经费的筹措和校舍修建及办学条件的改善。
4、检查、督促各乡做好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工作。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
三、乡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教育工作的决定,制定本乡教育工作的规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2、主管本乡的初等学校、初级中等学校和幼儿园。对乡属初等学校、初级中等学校的设置和停办以及布局调整提出建议,报县审批。组织本乡学校的招生工作,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3、对本乡教育委员会正、副主任和初级中等学校正、副校长以及中心小学校长任免提出建议,报县审批。决定中心小学副校长、一般小学校长和幼儿园主任的任免。
4、负责本乡初级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幼儿园(班)教职工的聘任、调配和奖惩。
5、负责教育教学管理,主管初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验,组织安排教师的培训进修。
6、负责征收本乡教育事业费附加,保证乡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教育。负责管好用好全乡办学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由乡管理的联办初级中等学校,其办学验费由受益范围内的乡合理负担。
7、保障学校校舍、设备、场地不受侵占,环境不受污染,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
四、村的主要职责
1、负责动员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配合学校做好学额巩固工作。协助乡管理小学,积极兴办幼儿园(班)。
2、按乡的规定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负责本村小学、幼儿园(班)的校舍修建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3、对本村小学、幼儿园(班)负责人的任免和教职工的聘任、调配和奖惩,提出建议。




1986年8月12日